电话:021-51757707

CIAI嘉宾预告 | 北工大杜修力院士:交通基础设施抗震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嘉宾简介

       杜修力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北京学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资助或荣誉称号。杜修力教授于199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调入北京工业大学任教。长期以来,杜修力教授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工程抗震研究及工程实践,在结构-地基-围埋土体耦合抗震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杜修力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集成、创新群体,科技部 973 和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5 项,其它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3项第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2项排名第一);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 6 部;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 21 项(含国外专利 4 项);参编完成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 5 部。已培养毕业的学生中,2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 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新征程上,建筑业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如何重新理解和认识新发展格局之下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走稳走实转型升级之路,是全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认清形势 把握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高级顾问杜修力认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打造数字化赋能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包括工程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智能感知识别与控制技术、工程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工程机械等。
       目前,一方面,国内外对智能建造的探索已经初具成效,并提出了相应的智能建造理论和方法体系,基本形成了“智能感知-智能反演和预测智能控制”的闭环控制体系;另一方面,毛志兵、杜修力都认为,我国智能建造发展仍面临一些关键的瓶颈约束。
       一是技术集成水平亟待提升。智能建造需要对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集成与创新应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感知、控制、分析、传输、存储和展示等功能。目前智能建造技术成熟度参差不齐,制约了整体应用效能。比如,BIM、智慧工地等展示功能比较突出,但能实质性创造更高价值的控制、分析等功能仍不尽如人意。
       二是软件“卡脖子”问题待解。基础建模BIM软件是底层软件,但目前国外软件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既带来了长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给数据安全和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三是复合型人才支撑不足。发展智能建造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精通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又要熟悉工程建设行业,目前这方面存在短板。这是教育行业和工程建设领域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凝聚合力 推进智能建造向纵深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建筑业已进入以新型工业化变革生产方式、以数字化推动全面转型、以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新时代。杜修力表示,在新时代,以智能建造助力“中国建造”品牌打造,是关键之举,各方必须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智能建造向纵深发展。
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对新型建造方式的政策扶持,完善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的产业政策,构建、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流程,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要构建多层次、协同化、立体化的政策体系,系统性发挥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耦合作用,为智能建造和运维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应用提供多种类型的政策支持。
       行业企业要同心协力,共同推动智能建造发展。企业应为新技术的研发和管理流程的改进提供需求,探索新型施工组织方式、流程和管理模式,开发多层次、集成化的协同施工管理平台,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变革建筑产业的业务模式,进而重塑建筑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
在技术研发方面,要以多学科融合、多思维模型综合为理论出发点,融合技术体系与应用体系,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开展技术研发。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投入,集成工程建设各专业知识,打通设计、施工、运维三个阶段的信息流。
       在标准建设方面,应开展智能建造和运维标准体系研究,明确智能建造和运维标准体系的内容和架构。建立智能建造和运维相关的数据格式、软件接口、通信协议等基础技术标准。推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构建数字化条件下的工程施工管理新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快智能建造专业相关配套制度及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畅通智能建造人才发展和深造路径。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优势,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供有利条件。对已有的工程建设人才进行继续教育,让数字化赋能人才发展,将传统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为专家型智能建设人才。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已经开启。在新征程上,中国建造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有待全行业同仁共同绘就。

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建造公众号